a
忙Thesis时无意浏览到的一封信。
其中当然也有废话 (就我们已经知道的事实)
却也藏着智慧。
读一读吧,看看老一代的人对我们抱着的是什么想法。
漢寶德《給青年建築師的信》第一封信
老弟,收到你的來信,你說你斗膽寫信給我——一個長你半個世紀的老人——想知道我抱著怎麼的心情進入建築界。因為你進建築系幾年,但對前景仍然感到一片 茫然。 謝謝你寫這封信,因為用信件來溝通思想已經是上世紀的辦法了。我已經幾年沒有收到一封信。我的子女也不寫信來。他們想起我來,就打電話聊天。誠然,通電話 可互相聽到聲音,在情感上比較容易得到滿足,但是卻無法真正溝通思想,甚至也無法表達與發掘深度的感情。文字是人類發明的最有力量的工具,人與人間不再以 信件往來,在思想的互相啟發上就貧乏得多了。因此,我很願意也很高興與你通信,回答你的問題。只是在電話與電腦的e時代,你有寫信、讀信的耐心嗎?
老弟,你要讀建築,對前景沒有信心,那是因為你在成長中對生命的困惑。這是很自然的。年輕人對於未來既有憧憬,也有困惑。好像一隻學習獨立生活的 小動物,面對陌生的世界時的心情。你的困惑會使你學習思考,進而認識環境,養成判斷的能力,使你成為一個有信心、有方向感的年輕人。比起今天一般沉湎於浮 淺感覺的青年,你是大有前途的。我相信,不論科技如何進步,人類珍貴的資產還是睿智的思想。 你今天學建築,老弟,比起幾十年前我學建築時要幸運得太多了。半個世紀前的台灣與今天的台灣在客觀環境上的巨大差異,使你的困惑與我當年的困惑之間有天壤 之別。回頭想想,當年的我怎麼混過來的,連我自己也不能不稀奇了。 你的困惑是來自訊息過多。今天的台灣已經是訊息世界的一部分。你舉目所見,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建築,可以使一個有好奇心的人看得眼花繚亂。這樣一個多樣化 的建築世界,表示背後的力量是繁複而多元的。
究竟這些建築物是在那種情形下產生的呢?它們為甚麼產生出這種模樣的東西呢?這些建築是好,還是壞?我們可以遽下斷語嗎?不僅眼前所見如此,走進 圖書館甚至書店,你可看到豐富的出版物。漂亮的印刷品呈現出世界上著名的建築師的作品。你以學習的心情來閱讀名家的作品,又是敬佩,又是感嘆。像你這樣喜 歡思考的青年,一定不期然的把自己的未來與他們的成就相比對。你前面的路子這麼多,怎麼會不為前景感到困惑呢? 半個世紀前,我沒有你這樣幸運,可是回想起來,我的那一代比你們要幸福得多。就讓我自求學的經驗說起吧!
在那個時候,訊息非常貧乏,思緒非常單純。如有一比,我們是坐井觀天。固然眼光狹窄,可是談到未來,大家都只有一個方向,那就是小小的一片天。由 於對廣大的花花世界一無所知,才沒有三心二意,就朝上用力的爬。今天看來,當時的我是一個傻子,但是傻子有傻子的幸福。 比如我進建築系,可不是因為興趣使然。 以我的個性與興趣,我應該念歷史或哲學。如果是今天,我也許會學管理。但是當時純粹因為家境貧寒,要念畢業後可以找到工作的科系,也就是要靠技術吃飯。我 不得不讀工程,才選了最容易讀的建築工程。誰知道考進建築系才知道它不是甚麼工程。我是瞎打誤闖撞進來的。既進來就只好勇往直前了。
過去讀建築系先要學會畫圖的功夫。你們今天使用電腦做的一切,我們當年都要用基本訓練的功夫來完成。進到一年級先要學著使用鉛筆及鴨嘴筆,學著在 圖版上裱紙。鉛筆要學嗎?要,因為線條粗細要均勻,就要學會磨鉛筆芯,比著丁字尺、三角版畫線條,用力要適當的控制。這要技術,要長時間的練習,還要耐 心,才能畫出一張明晰又漂亮的建築圖來。你也許要問:建築圖是不是漂亮,與建築物有甚麼關係? 這就是我當年問的問題。我也是思想型的人,對於磨練技巧沒有耐心,覺得畫漂亮的建築圖是生命的浪費。可是今天回頭看當年的訓練方式,知道繪圖的磨練,除了 是技巧之外,正是使青年建築家具備工作中所必要的耐心與美感。如果你在圖面上要求完美的品質,才能在建築的構造細節上要求完美的品質,這是需要高度的細心 與耐心才能做到的。我沒有學好繪圖,所以終我一生的建築事業,我的興趣都不在構造的美感上。
除了畫圖就是徒手畫,所謂徒手畫就是用鉛筆或炭筆寫生。寫生在表面上看是美術課,為甚麼成為建築的必修?我也想不通。我在中學時很喜歡畫,可是沒 有天才,總畫不好。到了建築系,當然也不出色。自徒手畫的課堂上,知道繪畫是建築的基礎,所以建築是藝術。當時的建築系為建築工程系,進來的時候不知道是 學藝術。一年級的學科大多是微積分、物理。建築系的教授們也沒有對我們提過學建築應該有藝術素養。繪畫好像是聊備一格。美術教授在課堂上宣揚的畫法,在整 個建築系都沒有甚麼回響。後來我知道,這是西洋流傳了數百年的建築教學法,因為許久前建築家與畫家是相通的。後來德國人把它轉為工程,在習慣上仍改不了老 辦法。 今天我知道寫生畫的教學一方面是訓練學生的觀察力,自寫生中了解物之形狀及部份與全體間的有機關係;另方面則是學習對形狀加以分析,知道立體與面、線的關 係。
可是老師不會告訴你這一些,只是讓你畫,養成隨時動手畫的習慣及自我批評的能力。這是一種自經驗中體會的學習法,做學生的,坐井觀天,只要老老實 實照老師教的用功就好了。與古代讀書人背誦經書一樣。 老弟,你們今天學建築就不同了。你們是先知道為甚麼或喜歡甚麼,才學甚麼。首先你們學建築就是因為知道建築,喜歡建築,才來學的。學校通常會有課程的說 明,每門課開設的目的,希望你學到甚麼,都有提示。你們是先知其所以然再學習。今天已經不用丁字尺三角版畫圖了。電腦會聽你的指令。你們只要知道怎麼指揮 電腦,不但不用畫圖,也不用學著寫工程字。真是太方便了!過去的繪圖訓練中,有透視法、陰影法,必須學會用器具或徒手畫出透視圖。這樣才能使自己或業主判 斷是否滿意。今天都有電腦代勞了。過去一切要手腦聯合反應才能完成的工作,你們都只須要自己對著電腦螢幕,手指按著鍵盤,就有機器為你做出來。你有很多時 間可以自由思考,但也可能陷入電腦遊戲之中。
我們的時代怕的是「學而不思」,老弟,你們今天的問題是「思而不學」。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罔,就是沒有用。所以過去求學要自己 用功、消化,所學才成為有用的知識。那時候的學生,不喜歡動腦筋的,大多只是學些技術,對於建築,仍然一無所知。學了白學,確實是浪擲光陰了。可是今天的 學生,很容易只用心思,在建築上沒學甚麼技巧。殆,是沒本事。只說不練,或浮誇不實。因此,在我們的時代,要學習動腦筋,在今天,要學習動手。 老弟,如果你有前景茫然之感,我建議你離開電腦桌子,暫時忘掉網路,學著動動手。學建築的人動手,除了畫圖、畫畫之外,還可以做模型、或做雕刻。在e時代 來臨之前,建築教育的方法可分為兩個階段,自文藝復興到二十世紀初,是以藝術教育為方法的。動手就是畫圖、畫畫,培養藝術家氣質與建築職業的技術。自一九 二○年代包浩斯(Bauhaus)創建以來,到一九九○年代,是以設計為方法的。動手就是以手腦並用的造型練習為主。這時候,強調觀察的結果,但要畫出 來,做出來。一邊思想,一邊也可以得到創造的樂趣。自從建築作業電腦化以來,這一些動手的機會也消失了。學著利用電腦,動手就是按鍵盤,按滑鼠。把腦筋交 給硬體與軟體的工程師了。
動手可以鍛鍊頭腦靈活,而且可以充實你的生活。即使不為建築著想,也可以尋回自我。我建議你,如果正課之中沒有動手機會,在課堂之外,按自己的興 趣,每周花幾個小時,畫些東西,做些手工。如果你想不出甚麼,我勸你學著寫毛筆字。中國書法是手腦並用的藝術。 老弟,在我求學的時候,台南工學院的建築系是很簡陋的,教授的學養也不高。可是回想起來,這樣的學習環境,對於有野心的學生也許是很好的環境呢! 我舉個例子吧!建築系二年級開始有設計課,老師依慣例出一個住宅設計的題目。住宅是最普通的建築,幾乎人人都有自己的住宅經驗。可是問題在於當時的經濟環 境中,有不少同學,包括我在內,並沒有今天你們所熟悉的居住經驗。教授先生出了題目,習慣上並沒有社會、文化上的分析解說,就「放牛吃草」,隨便我們構 想。可是到他們改圖的時候,卻以美國的住宅為標準評斷。 想想看,一個住眷村的孩子,習慣了全家擠一個房間,用公共廁所,在院子裡生火燒飯,端著飯碗用餐,怎麼去設計一個美國式的住宅?記得在當時,來自香港的僑 生很容易就可畫出一個使老師可以接受,甚至讚美的設計圖。而我這樣的鄉巴佬學生卻要努力設想,把廁所放在臥室旁邊,把廚房放在客廳旁邊。其實我連客廳裡的 沙發都沒有用過呢!我去過有錢的同學家裡,他們住的是日式房子,也無法參考。我還記得在他家的客廳裡放著一個冰箱,一架鋼琴呢!我根本不知道現代中產階級 的生活方式,怎麼為他們設想居住空間呢?
老弟,你們今天設計一個住宅可容易了。你自己的家就是一個範本。也許你家還有一個別墅,那就更有參考價值。可是正因為太容易,反而使你不知所措。 要學,還不知怎麼學起呢! 我就不同了。為了自力救濟,我開始翻外國雜誌。我翻的不是正式的建築雜誌,正式的建築刊物怎會介紹住宅?我看的是美國的家居雜誌,就是在超級市場可以買到 的那一種。那時候台灣的環境很蔽塞,建築系用清華基金訂雜誌,居然訂了兩份這類雜誌。可是對我就有用了。從那些今天看了屬於通俗的家居刊物上,我了解美國 人怎麼生活,他們的建築怎麼反映生活,滿足生活。 我從美國刊物上看到美國西部中產階級的新住宅,從文字說明中,知道是受了紐特拉(R. Neutra)的影響,因為常詳細介紹他的作品。同時也知道,紐特拉的設計又受了萊特(F.LL Wright)的影響。啊,我了解原來美國人的大師級的建築師對於家的解釋與註釋是這樣的!
這當然不能使我設計出台灣中產之家的理想住宅。但是以美國的住宅為研究對象,使我了解家是甚麼,住宅是甚麼。老弟,在這上面我下了很大的功夫。一 方面,我的英文程度略高於同學,但看外國字要不斷的查字典。看到重要的內容都要記下來。另外,我用筆記本用徒手錄下平面圖,比較這些設計的異同,以及它們 反映出的生活觀。在當時,美國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地方,是夢中的天堂。這樣學建築是很不實際的,卻因為這種笨辦法,使我掌握了空間的尺度。雖然在老師的心目 中,我的設計程度並不特別優越,我對設計卻是很有把握的。
老弟,我替你們想,怎樣把建築的學習動機提升,確實是一個問題。今天太多的年輕人,由於賺錢的方法就在眼前,而失掉了做夢的勇氣。由於經濟環境的 改變,建築不再那麼神秘;在台灣也出現了數十層的摩天樓,價值上億的高級住宅。建築真的只是一個賺錢的職業而已。建築系的入學成績因此也隨著建築業的盛衰 而起伏。老實說,只為追逐利益而學建築,是最愚蠢的人。因為房地產才真正賺錢,經營房地產不需要建築系,那是商人的工作。 不知那一位哲人開始鼓勵青年做夢。實在太對了。青年的動力就是夢想。夢想不一定會達成,但它卻是生命的發動機。它也許會把你推動到一個你未曾預計的天地 中,但沒有發動機就沒有生命力,只能隨波逐流了。 回想當年,在我們坐井觀天的時代,那片藍天就是我們的夢想,進入建築系,美國的通俗建築刊物裡的天地,就是我們的夢中世界。今天看來十分好笑,可是那是一 個單純的,尋夢的時代;單純到無所憂慮,目標明確。一個幼稚的夢也是夢,也有它的生命價值。
老弟,你的建築夢是甚麼?是做一個世界著名的建築師嗎?是做一個為無殼蝸牛解決居住問題的建築家嗎?還是只為自己尋找生活的情趣?你要做甚麼夢都 沒有關係,完全看你是不是有實現夢想的野心。如果你只是想學習建築可以增加生命中的趣味,看上去好像沒有出息,其實那是通人的觀念。把建築看做生活才是正 確的,當作職業,是很辛苦的。但是作為一個有思想、有志氣的青年,我不反對你去做大建築師。台灣最有名氣的建築師,李祖原,自做學生的時候就想蓋最大的建 築,在當時有誰相信他做的到?可是台北市的一○一大樓就要開幕了。世界最高大廈的名號就是他一生追求成果的實現呢!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