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小的记不得了。
二年级吧,第一次,妈妈带我和妹妹去书展
那时候撒娇要妈妈买一本华语图书,和红色狐狸有关的
但是过后更喜欢妈妈挑给我的一本中国童话大王,
里面没有图片,密密麻麻都是字,有4cm厚,
不过里面的儿童故事很创新,题材新颖,到现在我都觉得很好读,只是里面的故事我都背得滚瓜烂熟了。
尤其喜欢里头那只喝可乐的恐龙,
还有核桃里的图书馆,
还有影子外游帮主人报仇的故事。
跳班上了五年级,
那时候更喜欢的是侦探系列,不过都是马来语的。
什么Lima kawan penyiasat,tiga penyiasat,
爸爸都整套整套买回来给我们两姐妹读,不下50本吧。
里头属enid blyton马来文翻译的系列最好读,
rantai rahsia, puteri lilin, rumah terbakar等等
我还记得那时候这些书都只是RM2.50一本,现在这价钱应该买不到了。
当时也迷上了一系列同出版社的华语书,
东阳出版社的中国古典故事集和世界童话集
是其中印象深刻的书有《汤姆探险记》,《西游记》,《包公审记》,《封神榜》,《薛家将》,《老人与海》,《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等,
每一本都反复阅读了无数遍。
然后爸爸为了培养我阅读英语书的兴趣,
买了一本厚厚的enid blyton 的小说给我。
忘了叫啥,不过封面是黄色的,厚书皮的。
读是读完了,不过不是很喜欢。
英文书籍到了小六后期才迷上《bookworm series》
是一系列很薄的英文书,很适合当时我烂烂的英文程度,哈哈!
之后我迷上了漫画
还记得一开始在邻家读的是《七龙珠》
漫画就是这样,一读就是好几十本。
还有《将太的寿司》,不过这漫画当时只出了四本,之后找不到了
可是剧情对当时刚被妈妈允许下厨做饭的我很深刻。
那时候在书法老师的推荐下也迷上了一休和尚系列的漫画,更喜欢每一面都有谜语猜。
之后每一次想不到答案都会学一休和尚搔几下头呵。
上了中一第一次不知道自己应该读什么书。
到图书馆去也只是借了很多很多神话故事来读。
读来读去觉得自己很肤浅
到最后读了福尔莫斯的侦探集,
《死亡列车》《死亡项链》
可能是译本的关系,也是为了读而读罢了
这种状况到中二才改善
刚巧同班的一堆朋友都是书迷
耳濡目染之下
读的书自认跳了一个质。
一开始读金庸,第一个接触的作品是《天龙八部》,
不过《神雕侠侣》是我拥有的第一集。
之后陆续买了《倚天屠龙记》《笑傲江湖》《射雕英雄传》《飞狐外传》《连城诀》等剩余的系列。
读了最多次的应该属《鹿鼎记》和《神雕侠侣》,读得书的骨架都散开来了。
那个时候也因为每一个周末探访亲戚,
开始读起《游戏王》和《柯南侦探》的漫画,也是爱不释手的。
然后因为环珠格格的连戏剧,
我与朋友又疯狂的阅读琼瑶的小说
其中比较记得的是《梅花三弄》《庭院深深》《情深深雨蒙蒙》
但是在到最后读来读去都觉得琼瑶的故事线都近乎一样
牵连三代,两情相悦却受阻挠死去活来,到最后终于在一起
我又不读了。
之后妈妈把以前别人给的旧书籍挖出来
那时候多的是芩凯伦的书
《樱花表妹》《幸运指环》《邻家女孩》
读着读着觉得没什么营养。
在那个时候,有两个新的作家崛起
一者叫欧阳林,一者叫藤井树。
前者写的都是医生故事集,
什么《医生护士跳起来》啦,《鸡婆医生》啦,
《医院X档案》更是其中佼佼者,
都是在学校图书馆借回家读的。
后者《我们不结婚,好吗?》《有个女孩叫feeling》《听笨金鱼唱歌》
还有鲜为人知的短篇《纸飞机》
是鲜少让我感动的文章。
他后期的作品我在大学读的时候,
可能心境不一样了,
觉得写得还好罢了。
然后我当上了学校图书馆主席
老师说,有什么好介绍,去以图书馆的名义买下来。
那时我中四,哇哈哈哈!
中四还卷起了一大风浪:哈利波特风潮
一开始是妹妹央着爸爸买了前面四本当生日礼物
后面三本却变成是我在追
第三集《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在慧青那边也四年了,哈哈!
也在那个时候,我发现自己对厚皮书情有独钟。
过后有一段期间都零零散散地读着一些作者的书
侯文咏写了深沉的长篇小说《白色巨塔》,却也写了轻松活泼的短篇《顽皮故事集》
两者风格大相径异。
因为杏林子过世,找回她的作品阅读。
深雪与九把刀的书也不错,我还在等慧青借我更多,不过一直忘记和她要。
还有蔡志恒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檞寄生》。
Dan Brown的《Angels and Demons》,《Da Vinci Code》,《Deception》,《Deception Point》。
只是这时候又觉得自己到了一个瓶颈了。
中六了,不应该只读这些书、这种书。
当时最敬爱的老师适时地介绍了两本书:
米奇·阿尔博拇的《相约星期二》和春上村树的《遇见100%女孩》
之后很自然的就会把这两个作者的其他作品都找出来翻阅
曾经有过这样的念头:
介绍的人是谁是否也会影响到你喜欢那书的程度呵?
米奇·阿尔博拇的《你在天堂里遇见的五个人》《一日重生》都不如《相约星期二》写得真实、震撼。
但春上村树的作品却随着年龄的蜕长而一直有新的领悟。
读《海边的卡夫卡》时,里头的主角和我同岁,而卡夫卡是乌鸦的意思。
第一次我对这世界存在的无知感有了觉悟,那所谓的宿命论啊。
有时间很想写一写这本书的读后感。
《挪威的森林》我分几次站在大众书局书架前读完。
《世界末日与冷酷意境》到现在都被我列为我前五大推荐的书。
里面有很多触动我的东西,
有自己害怕一旦接触却会失去的、有影子所向往的墙后面的事物,
那充满哲理的对生命的探索及追问的写作手法
多多少少开拓及塑成了我现在的思考范围与模式。
那年生日,老师送了我《小王子》,
是一本读着读着会很emo的童话故事。
随着感知,情绪不稳定地转换,感伤。
而她生日时,我和那班辩论的姐妹们合送了她五月天阿信的《Happy Birthday》,
里头都是阿信这超帅文艺青年的诗词。
上了中六,朋友借了我整套的《侦探学院Q》和《柯南侦探》的漫画
反复地读也都读得津津有味。
可惜还没读到《金田一》,应该也是不错的侦探漫画。
在生日时他也送了《Eragon》,《 Eldest》给我,那时很迷Eragon的电影
若干年后,却是她把Eragon的续集《 Brisingr》当生日礼物买了送我。
当时中六那一班朋友的礼物也离不开书。
她们送了我一张礼卷,我用它买了五月天的书。
截今,五月天的书我收藏了三本:
《素人自拍》《下课后,怪兽家点名》《浪漫的逃亡》,尤其喜欢最后一本。
我也开始收藏蜡笔小新漫画系列。
缘分下,接触了星云大师的《心灵的曙光---迷悟之间》
和上了大学所读的《森林里的一棵树》有雷同之处。
如果说《森林里的一棵树》是老子,
那《心灵的曙光---迷悟之间》就是庄子。
然后,开始讨厌通俗的激励性书籍。
卫斯里系列是后期偏爱的
总觉得前言写得特别引人入胜
而有预测(不是预知)未来的能力的作者,让我很佩服。
他的小说不下百本
《玩具》《蓝血人》《后备》《规律》《贝壳》很多很多
还有那完美的女主角白素。
进了大学
因为辩论接触了很不一样的书籍
一开始的《舒菲亚的世界》,《真老虎纸老虎》,《白马非马》还好
《纸牌的秘密》让我爱不释手
之后却大量的吸收了资料型的书籍,很不习惯
却也开拓了阅读另一个引人入胜的世界。
还有还有,
当时风靡吸血鬼世界
爸爸买了twilight saga《Twilight》《New Moon》《Eclipse》《Breaking Dawn》给我当暑假礼物
也是爱不释手的系列来的,虽然故事线不比Harry Potter系列严谨。
耳濡目染之下,
室友Jayne让我读了《P.S. I Love You》《Kite Runner》《The Alchemist》《Honk! If You are a Malaysian》
朋友也借了一些书《印制钞票的少年》 等等
这些书都不错。
大学后期迷上的是电子书
既免费又方便。
其中比较喜欢的有《张三丰异界游》《霸道人生》《盘龙》《坏蛋是怎样炼成的》
还有芃羽的《东方美人》系列。
偶然和家静聊起,
让我反思,
我们到底会以什么标准来买一本书?
是冲动,还是要别人觉得自己有文化?
曾经买了《艺术创造论》,到最后根本没有读完。
读书,是为了长知识还是兴趣,
鱼与熊掌可以兼得当然最好,可是要遇到这样的书也不容易。
而看回这篇阅读履历,
我觉得,有时候读书也是一种缘分
你的环境引导你读了什么书,塑造你成为怎样的人,
那也不是强求所能得到的。
而一些书,真的会影响你一生。
与你共享之。